今年年初,#各大平台禁止售卖分装化妆品#冲上热搜。事情的缘起,是某平台发布的《关于分装化妆品、化妆品小样的专项治理公告》表示,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化妆品经营者不得自行配制化妆品,平台规则中也明确规定,禁止售卖“分装化妆品”。根据这一公告,某平台要求经营化妆品小样需在商品图片中明确展示包含品名、注册人或备案人的名称、净含量的商品包装。违规情况恶劣者,平台将采取清退、冻结货款、关闭电商权限等措施。
事实上,早在2021年,该平台就曾发布“化妆品分装”违规处理的公示,多个商家因为违规操作遭商品封禁处理。公告表示,分装化妆品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因而将持续加大对此类行为的管控。某宝平台也曾在2017年明令禁止商家出售个人分装化妆品,亦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为基础表明,分装化妆品进行销售与生产化妆品进行销售为同一性质,都需要具备化妆品生产资质。
相关平台依据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中规定,化妆品的最小销售单元应当有标签。同时,根据《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规定,配制、填充、灌装化妆品内容物,应当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据此,化妆品经营者以及在经营中使用化妆品或者为消费者提供化妆品的美容美发机构、宾馆等,对大包装的化妆品“分装”成小包装,其行为如果接触化妆品内容物,则属于化妆品生产行为,应当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化妆品经营者未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以接触化妆品内容物的方式“分装”化妆品后销售的行为,涉嫌违法,应予禁止。
近期,这些短视频成了一些经营化妆品分装商家的引流利器。为了绕开电商平台监管,商家往往通过视频将目标客户引流到私域平台等渠道进行私下交易。
近期,这些短视频成了一些经营化妆品分装商家的引流利器。为了绕开电商平台监管,商家往往通过视频将目标客户引流到私域平台等渠道进行私下交易。
品牌全力打击侵权行为
除了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正品分装再售的行为也侵害了品牌方利益。从公开的报道看,已经有品牌商家开始对这种侵权行为进行跟踪打击。今年年初,国货彩妆品牌某棠,起诉卖分装小样的网店,后者通过某棠的天猫旗舰店购买大量修容、粉底液等化妆品,在未经品牌的许可授权下,自己分装所购化妆品,并将分装小样贴上“某棠”商标通过网络平台对外出售。这一行为,被认定构成商标侵权,法院判品牌胜诉,该店家赔偿某棠8000元。另有一起案件同样是被告当事人从某棠旗舰店购入正装产品后自行分装售卖,最终也被认定为构成商标侵权,被判赔15000元,这也是目前已经公开的某棠维权案件中赔偿金额最高的一例。
同时,国货彩妆品牌某戈平早前也曾开展一轮线上清查“某戈平分装产品”的行动,要求未经授权的线上店铺立即下架相关分装产品,否则将对商家涉嫌侵权的行为进行追责。
从品牌方角度看,分装化妆品溯源不清,若出了问题,品牌很容易“背锅”,出于种种考虑,越来越多品牌在打假维权时都开始关注到各类分装产品。
或催生新业态
面对市场需求,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强市场检查,坚决查处违法分装行为,保护消费者的用妆安全;同时加强消费引导,提示消费者不要对来路不明的小包装化妆品轻易出手。另外一方面,经营者也要着力打造合规化妆品小包装的生产体系。有资质的化妆品厂家不妨尝试包装“小样化”、家庭装变身“旅途装”,让小包装化妆品市场环境变得公开透明,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到安全又低价的产品。
满足新需求还需新思路。近几年,国产化妆品的生产水平、销售数量和品牌认可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要实现比肩国际产品的水平,经营者还需在洞察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多下功夫。小包装化妆品生产也许就是产品出圈的一条路径。因为,相较于价格不菲而且动辄几个月用量的整装化妆品,少而廉的小包装化妆品更能引发人们下场试用的兴趣,也就更有利于产品的传播,相当于无声的广告宣传。
当然,小包装化妆品产业链条的系统性改造与创新性重组,需要研发、设计、生产、包装、材料、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协同配合、同向发力,这也正是消费品质升级、化妆品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生产经营者计长远、算细账,把钱花在满足消费新需求上,才能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赢,让包装变小实现市场做大。